曾厝垵是到访厦门必到的打卡圣地,有丰富多彩的美食,尤其是海鲜种类繁多,新鲜经济实惠。还有厦门大学,一所非常美丽漂亮的大学。真想在那里好好上学,好好谈恋爱。其他很多地方值得去,如鼓浪屿等。
你好,我是三泩游记,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关于厦门有哪些有趣的村名,街道名,和地名?我的分享如下:
一,洪本部巷在开元路里。以郑成功骁将洪旭而得名。南明永历四年(1650年),洪旭设“兵部衙堂”于此,简称“本部堂”,巷称“洪本部”,内有洪旭祠堂住宅。
二,打铁街与洪本部巷相邻,位于轮渡附近,都是以行业的形式保留下来的地名,早年厦门打制船锚铁链的店铺集中于此,故称打铁街。它还有各同胞弟弟——小打铁街。
打铁街最出名的就是福寿宫,供奉的是保生大帝,该宫也在多次拆除后又重新修复,但现在面积比较小,10平方米左右。据文献记载,福寿宫原来挺大,前面还建有一个精致的八角亭,但后来都被毁坏。
三,清末民初的暗迷巷一带,分布着八九个码头,与厦门岛一水之隔的石码、浮宫、白水营、嵩屿、东屿等四乡八里的农民们,将他们生产的农副产品运到这一带进行交易,形成油市、菜市、猪仔墟等市场。暗迷巷在那个时候,专门为码头、市场提供稀饭、咸菜之类。时间一长,这里的稀饭成了标志性商品,这条巷子就叫an me hang。但“an me hang”要怎么翻译呢?既不能讲稀竹饭也不能叫稀饭巷,译音过来就叫了暗迷巷,巷子因此而得名。
四,八卦埕是厦门著名的老市场——“八市”旁边的一条比较隐秘的小巷子,如果是对路况不太熟悉的人们,是很难找到巷子的具体位置的。巷子很窄,较为崎岖,走在巷子里,最好不要碰上来往的人群,因为那样,穿过去都很困难。因早期由八卦池填成,故名八卦埕。
五,不见天因不见天山而得名。不见天山上早年有一石洞,石洞仰望天空却不见天,因此得名“不见天”。
建国初期,修建海堤需要大量采石,不见天山成了重要采石场,该石洞因采石拆毁,后来建成居民区。而如今的“不见天”,早已高楼林立,石崖也不在了,清泉也不在了,只留着一个见证昔日场景的路名。
六,相传,早年厦门雍菜河的一条小巷里住着一位曾姓姑娘,贤淑端庄,不幸遇人不淑。夫婿素行不良,整日偷鸡摸狗,姑娘苦口婆心,其夫依然我行我素……
某天丈夫深夜而归,曾姑娘再次好言相劝反被夫杀害,曾姑娘娘家无人出面讨说法,倒是邻里义愤,将其夫送官惩办,又捐建祠堂祭冤魂,设姑娘神主牌位。书塾先生还写下一对门联:“曾垂万古,姑娘千秋”,香火渐盛,所以就叫做“曾姑娘巷”!
以上是分享部分有趣的地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沧海桑田,时代变迁,名字是某段历史留下的一个印记,谢谢。
江河入海处有山崖的地方,古时船户、渔民形象化地称为门。 如:“海门”在九龙江进入厦门港海域之间;“濠门”在海门的东北,按照方位,就是现在屿仔尾一带。那地方有个村落叫“石后”,即现在厦门到屿仔尾客轮的终点站。“后”字闽南话叫“户”或“护”,《辞海》给“濠”字解释为“护城河”。这样“护”字的话音就还有“濠”字的痕迹以及“户”字的谐音。而“海门”往下到鼓浪屿和厦门岛,是海潮进出的通道,像护城河河水进出的门,也就是“濠门”。“濠门”以下的一个门叫“下门”。
“厦”与“下”,在闽南话无论文读或白读,话音的声、韵、调都是一致。因此,厦门的“厦门”是由“下”演变的;由“下门”变为“厦门”,是文人雅化的。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