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公众号上对这个报道,一开始真的不相信的,一个二本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发表14篇SCI,而且还有一家公司,这是得都大牛啊!
我们都知道写就一篇文章不容易的啊,既要做实验分析数据,又要做文献综述吧,这种英文文献的看下来也要花个时间的吧。所以看到这篇新闻我简直觉得不可思议。
随后我产生了一点隐忧,如果这是真的,我们当然为他欢欣鼓舞;但如果是“水文”,那么又会给科学带来多少影响呢?不敢想象。因为我不是专业人士,我也不好妄下判断,但我根据网络评论来看,还是有不少
不是我酸,是我无法相信
在之前看过的报道中说两年发了14篇Sci,评论中有人扒了一下他的文章,其中9篇是一作,3篇通讯,还有好几篇是属于国际期刊,两年,24个月,除去寒暑假2个月,还有22个月,22个月,14篇文章,评论每一个多月一篇文章,请问,从选题,到实验,到数据整理再到文章撰写,最后到查重,改文章,审稿人意见,见刊速度,一个多月够了吗?何况从他第一篇到现在仅过去18个月
我在此并无意冒犯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我只是觉得学术造神应该有个度,你这很明显不可能,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只能说这次属于造神翻车,主导这次造神的领导没NZ ,你要是说两年发了6篇文章,大家还有争议争议,更何况是个本科生,据说还参加了不少的竞赛,还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他们真的分清楚通讯与一作的差别吗?他们的时间真的有效的嘛?我相信论文本身内容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具体是不是他做的或者他有没有参与一作和通讯的工作量有待质疑。
生物信息学水文章太容易了
我看完之后唯一的感觉就是,生物信息学水文章太容易了似乎比传说中的材料更容易,毕竟材料还需要自己做实验,生物信息学似乎只需要下载别人的数据,然后跑代码就可以了。这让我这种需要苦哈哈下海抓鱼的生化环苦逼博士情何以堪。我想,他们大概不会和其他研究领域的人一样,受到疫情影响,被迫怠工。我几乎可以看到他们趁着疫情期间,全球科研难产的当下,在跨领域的期刊中攻城略地了。
报道来看是名品学兼优的大学霸
评论列表 (0条)